巴西汉学家沈友友:推动中巴交流互鉴 传递中华文化之美

yezi1699 文化 2024-11-13 4 0

巴西汉学家沈友友:推动中巴交流互鉴 传递中华文化之美

巴西汉学家沈友友:推动中巴交流互鉴 传递中华文化之美

  人民网北京11月11日电 (记者符园园、张荣、鲁扬、刘宁)年少时,他偶然接触到《孙子兵法》《庄子之道》等中国典籍并深受启迪,从那时起,他与中国的缘分悄然展开;后来,他漂洋过海从巴西来到中国工作生活,开始学习中文、研究汉学,翻译出版了《论语·葡语解义》《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葡语通释》《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等多部葡文版专著;如今,他扎根中国已近20年,始终致力于向葡语国家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是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中文名“沈友友”)。

  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中文名“沈友友”)。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不久前,沈友友在北京参加了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并当选为国家儒联理事及第七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他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传播中华文化的心得和感悟。

  书香启蒙:从经典中发现中华文化之美

  沈友友从小就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喜欢看中国经典著作。“《孙子兵法》《庄子之道》《易经》是我最早读过的中国典籍。那本《孙子兵法》译本里有关于如何运用孙子兵法与人交往的讨论,《庄子之道》则向读者传授了如何追求幸福和自由的精神,内容非常有意思,让我受益匪浅。”沈友友说,因为读的都是译本,所以当时他并未将它们与中国联系起来。随着接触的典籍越来越多,他对中国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烈。

  2005年,沈友友来到中国工作,同时开始学习中文。在沈友友看来,中华文化是丰富、多面且深刻的。当意识到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时,他毅然决定留在中国。

  在中国生活期间,沈友友先后取得了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硕士学位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踏上了汉学研究的道路。

  译介古籍:推广中华文化,传播古人智慧

  随着研究的深入,沈友友开始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希望将中国古典文学蕴藏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分享给葡语国家读者。

  多年来,沈友友陆续翻译出版了《论语·葡语解义》《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葡语通释》《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等多部葡语版译作,并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其中,译作《论语·葡语解义》获得了首届澳门大学中葡文学翻译奖。

  尽管研究成果颇丰,但这些典籍的翻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沈友友介绍,在翻译《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前,他已经阅读这本书十几年了,结合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遇到的新问题定期温习此书,不断地自我启发。从落笔开始到翻译完成,只用了短短几个月。

  “翻译就像是与自己搏斗的一个过程,中巴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当翻译时找不到一个满意的表述时,自我搏斗就会相当激烈。”沈友友笑称,自己有时候生气会把书扔了,之后又重新再买一本。

  反复推敲和精心打磨,为的是给读者提供专业、可信赖的译本,让读者能够领会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沈友友认为,译作的目的是激发读者进一步研究中国文化的意愿,“我希望这些书在进入葡语国家的时候,能够有理想的传播效果。”

  展望未来:推动中巴交流互鉴

巴西汉学家沈友友:推动中巴交流互鉴 传递中华文化之美

  沈友友指出,近年来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发生了鼓舞人心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年内,中国古代经典和现代文学在巴西等葡语国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如《孙子兵法》《活着》等作品,激发了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沈友友认为,理解中华文化的最佳方式是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我鼓励年轻人一定要来中国生活、学习中文,我相信是能对中国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