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方变新去处!昆明文化会客厅“圈粉”无数

yezi1699 文化 2024-11-13 19 0

老地方变新去处!昆明文化会客厅“圈粉”无数

  出门步行15分钟,

  有书读、有讲座、有文化活动

  ……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

  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已成为越来越多春城市民的生活日常。

  这些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得益于昆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

  不断建设和更新。

  近年来,昆明市积极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半径,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加速构建城区“一刻钟文化圈”。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319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有效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让一个个“文化会客厅”,成为一处处“城市新风景”。

  11月9日,正逢立冬过后的首个周末,昆明迎来冬日暖阳。此刻,位于昆明文庙内的“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游客络绎不绝。不少人选择来这里看书喝咖啡,参观历史建筑,探寻城市记忆,度过轻松的午后时光。

  昆明文庙一直以来是这座城市的地标,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咸淳年间,元代杰出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在这里建成云南历史上的第一座孔庙。进入20世纪,昆明文庙被辟为老百姓的大众乐园,设有大众茶馆、棋艺室、报刊阅览室、戏曲花灯室和灯光露天球场,并成为昆明市文化馆办公用地,一度被誉为“大众游艺园”和“昆明市群众艺术馆”,积淀着厚重的城市历史记忆。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文化产品不断迭代更新,昆明文庙的文化业态日渐老化,这里逐渐走向沉寂。

  今年3月,昆明市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在占地约4600平方米的原昆明市文化馆群艺大楼,打造全省范围内建筑面积最大、建设标准最高、业态植入最丰富的“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种“以场地换服务”的创新模式,由投资方承担使用场地的改造装修和运营资金投入,并在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设置轻食饮品、讲座沙龙、艺术展厅、文艺讲座与培训等高品质的文化内容。

  自今年8月完成空间一期建设并开展试运营以来,“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共组织和开展文庙集市、非遗研学游、摄影展览、美育讲座、亲子沙龙、美学分享会、读书分享、绘画实践等20余场文化活动,日均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在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上话题参与度高、传播效果好,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普遍关注和喜爱。

  2021年3月,国家文旅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进一步强化社会参与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鼓励利用多种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

  目前,“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在文化企业加持下重新设计,装修改造后的新空间破解了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陈旧这一难题,从“蓬头垢面”到“清新靓丽”,现已成为昆明拿得出手、叫得响名的新晋文化空间、旅游打卡地。新空间也以多业态、多服务、多场地、多性质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融合方式,引入云茶、云咖、云品、云花等主题业态,艺术展厅、城市会客厅、演绎剧场、城市共享教室等文化新空间错落有致,一个崭新的昆明“新文庙”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阳光里的昆明文庙,让人倍感温暖。如今的它不仅是拥有700多年历史的怀旧景点,还是一个丰富且有温度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景。昆明文庙新空间的打造,只是昆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按下“加速键”的一个缩影。

老地方变新去处!昆明文化会客厅“圈粉”无数

  历史遗迹是静止的,但城市生活是流动的。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在建设城市文化空间的过程中,实现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活的衔接。

  5月18日,2024年“状元文化节”在盘龙区状元楼文化空间举行,主题研学、非遗实物展、书法绘画展等一系列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奉上了一场集历史研究、文物展示、互动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文化盛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模式,与灵活的资源配置,盘活了大量趋于闲置的文化设施。

  五华区将天君殿巷打造成“巷巷美术馆”,60多米长的巷子布满展现美好生活的摄影作品,热心商家、文化能人积极参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区居住环境及文化氛围。西山区在有87年历史的云纺文创园,建设了云纺博物馆、云纺剧场、云纺心舞台和云纺24小时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通过互动体验、展览展示、文化交流、全民阅读等形式,将传统工业文化遗址转化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将潮流、文化、情感、社交、艺术等元素融入园区各公共文化空间,锁定年轻消费群体,迅速成为吸引客流的引力场,成功培育多个时尚文化艺术品牌,各场馆每年举办超过1000场各类文化活动。

  如果说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等大型地标性文化场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主动脉”,那么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持续增长,城市书房、小型剧场、社区美术馆等新型文化空间迅速涌现,则以丰富的业态和市场活力充盈了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昆明对市属公共文化机构场馆进行空间融合、资源融合、服务联动,联合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昆明市图书馆、昆明市文化馆、升庵祠、昆明剧院等单位,建设以修文馆、大成书房、博文书房、碧峣书院、艺活书角等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剧院“社区化”,突破传统概念让文化场馆惠及更多人群。

  公共文化空间是全社会共同创作社会文化的空间,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更好满足公众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为社会共识,城市文化生活美美与共。

  昆明市在与祥鹏航空合作推出国内首家飞机上的“云端图书馆”以来,围绕打造“六条黄金旅游线路”和“赏花游”“食菌季”“市场游”旅游品牌,开行各具特色的主题航班,为游客带来从飞机到地面的“沉浸式”文旅体验。

  随着今年“观鸥季”的到来,昆明公共文化空间“玩”出公共文化服务破界、跨界的新高度,双方再次联合推出红嘴鸥主题航班。在航班飞行过程中,旅客可观看《观鸥记》微电影,乘务员通过广播讲述红嘴鸥与昆明的动人故事,旅客还收到由昆明文旅精心准备的红嘴鸥文创纪念品,让更多的游客感受春城昆明的魅力。

  此外,昆明市还以农文旅产业为抓手,推动旅游与乡村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特色村落的深度融合和产业嫁接,“文旅+”与“农旅+”深度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例如,官渡区福保半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乡村田园美好生活为切入点,举办大地丰收艺术节,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和官渡区文化馆共同打造艺术展区、丰收集市等,传统非遗和现代音乐会在这里碰撞,展现充满乡土气息的独特艺术魅力。晋宁区小渔村、沙堤村通过“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推进农文旅融合,特色民宿、渔家美食、帐篷营地、农耕文化体验、艺术创作空间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西山区团结鑫苹果庄园将阅读分享、果实采摘、户外团建、科技观光融为一体,实现种采销一条龙观光服务。富民县“半山耕耘”田园文化综合体,建设半山书院、非遗传习馆、农耕文化博物馆、乡村动物园、研学拓展基地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使农业、服务业和加工业相互融合发展,为都市游客搭建诗意的田园栖息旅游地。

  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行创新升级,昆明向来不遗余力。早在2012年,昆明市就在全国首创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有设施、有人员、有内容、有经费、有机制、有考核”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成为昆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1年《意见》提出,打造新型文化业态,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那一年,昆明市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随后开始盘活老厂房、街区、商圈等各类公共文旅资源,开展一系列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以点带面打造一批集跨界融合、资源共享、模式创新于一体的“小而美”地盘,一批新型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在春城大地集群“绽放”。

  今年以来,昆明市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深化主客共享理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不断促进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和空间的多元业态融入,加强与酒店、文化园区、商圈、金融机构、学校、社区等不同主体的合作,持续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并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按照主要服务供给内容,细分为图书阅读、非遗体验、艺术展览、沙龙论坛、影音鉴赏、演出剧场六类。

  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已建成319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昆明市共有12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入选入围全国、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29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被评为昆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

  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昆明市将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计划,加强全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规范化管理指引及评价体系建设,通过空间共享、内容迭代、科技赋能、服务升级,全面提升特色、品质和效能,丰富文化空间业态,让文化空间活起来,成为市民、游客“主客共享”触手可及的文化会客厅。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